当前位置: 立字我 >科普知识 >农业科普 >生物技术 >我国基因剔除研究又获重大进展

我国基因剔除研究又获重大进展

更新时间:2024-03-29 03:53:11

西安市的一间实验室里,奔跑着八只非常珍贵的小鼠,它们是运用基因剔除技术培育出来的“基因剔除小鼠”。第四军医大学的韩骅教授和他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建立了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关的基因剔除动物模型。

专家认为,这一成果为人类进一步探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这是继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建立可遗传的呼吸窘迫症动物模型后,在基因剔除技术上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人体大约有十万个基因。一个基因在体内究竟发挥什么作用,最直接的方法是在被研究的动物(一般为小鼠)基因组中剔除这个基因,基因剔除成为目前研究基因整体功能的唯一方法。

韩骅教授1994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从事转录调控和细胞分化机理等方面研究,并开始钻研基因剔除技术这一难题。经过近四年努力,他和课题组相继成功地在小鼠基因组中剔除了三个与细胞分化和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基因,并使突变的等位基因得以在小鼠种系中传播。

课题组研究发现:代号为RAM7的基因剔除小鼠在胚胎发育的第十五天左右死亡,同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包括脑积水、脑水肿和大量神经细胞死亡,显示出这种基因参与小鼠中枢神经的发育;代号为KyoT的基因剔除小鼠发育正常,但有关节炎的病变,这种基因可能还参与了淋巴系统的D淋巴细胞的发育。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极为重要,一旦出现病变,将导致老年性痴呆症、先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多种疾病。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将有助于人们寻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揭开多种疑难病症的秘密。(储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