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立字我 >科普知识 >农业科普 >水产 >越冬养殖 大有可为

越冬养殖 大有可为

更新时间:2024-04-20 09:09:50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一些养殖品种出现相对过剩,使水产养殖效益下降。认对这种情况珠海市斗门区在做好市场开拓和品种更换的同时,大力推广越冬养殖,使一些常见的养殖品种也能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1.斗门区水产越冬养殖的发展与现状

斗门区隶属珠海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2001年全区有池塘0.8万hm2、鱼塭0.2万hm2,养殖产量7.3万t,产值14亿元。其中养殖南美白对虾0.33万hm2,产量2.9万t,产值7.7亿元;养殖罗氏沼虾0.2万hm2,产量0.7万t,产值1.9亿元,是著名的养虾产区。

因斗门区各地都养殖罗氏沼虾,而且罗氏沼虾不能自然越冬,当水温降至14℃时会冻死。故每年临冬,产品集中上市,价格低廉;而到了冬春季节,产品稀缺,价格高涨。能否用保温的方法延长养殖期从而获得更大的养殖效益?斗门区从1995年冬开始就有53户虾农参加了越冬试验。越冬面积19.2hm2,尽管经验不足,有30%的面积亏损,但由于虾价每公斤98.66元,是正常季节的3.5倍,每公顷利润仍达28400元,比非越冬养殖每公顷增收了19125元。罗氏沼虾越冬养殖成功鼓舞人们的信心,越冬品种不断增加,从原来的罗氏沼虾发展到南美白对虾,有的农民还开展了尖吻鲈、黄腊鲳等优质鱼越冬养殖。到了2001年冬,斗门区的越冬养殖达0.18万hm2,其中罗氏沼虾341.87hm2,南美白对虾1450.07hm2,全区越冬养殖产值2.8亿元,占了养殖总产值20%。

目前,越冬养殖是斗门区渔业生产的重要内容,越冬大棚占了全省的一半以上,各种越冬物资供应形成市场,农民越冬技术日益娴熟,一年四季都有鲜活产品上市,越冬已经成为斗门的一项特色养殖。

2.越冬养殖促进了斗门区渔业经济的发展

斗门区兴起越冬养殖的根本原因是有潜在的产品市场。随着社会的进步,内地对水产品的需求已日益增多,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餐饮业中,活鲜水产品已成为时尚。但是到了寒冷的冬天,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许多水产品种因不能自然过冬而很少在市面供应,形成近半年时间的“市场空隙”。斗门区正是利用这一机会开展越冬养殖的,产品不但在北方市场畅销,而且在南方市场也卖价不菲,通过是夏秋收获季节的2~3倍。据了解,越冬养殖直接或间接地给斗门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1)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斗门的越冬养殖是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3月这段时间进行,由于水温低,传统上在年终收获后就不再投苗生产,普遍是休塘待来年春暖才放苗。也就是说,越冬养殖是在常规生产中“多”出来的一茬收获。按此推算,斗门区2001年越冬养殖增加产值28459.4万元,增加利润12883.4万元,分摊到全区池塘面积中,平均每公顷增加产值35025元、增加利润15855元。一些经济能力较差的农民正是由于有了这笔收入,给春放生产备下了启动资金,才得以顺利地开展当年的养殖生产。

(2)带旺了产品流通和物资供应等相关产业。

越冬养殖为斗门区每年冬春季节增加了1万t优质水产品,这些产品多数要销到国内较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给运销专业户带来了商机。目前斗门有运输汽车近200辆、从业人员800多人,每年能赚取2000万元以上的收入。此外,0.2万hm2的越冬大棚需要钢丝绳、塑料膜、木桩、铁丝、水泵、增氧机等大量物资设备,这些物资的供应已形成一定的专业市场,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增加了商业税收。

(3)促进了养殖的持续发展。

可以说,斗门区的罗氏沼虾养殖能够得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越冬养殖。斗门区从1985年开始引入罗氏沼虾,到了2000年养殖面积扩大到0.37万hm2,产量1.82万t,是全国最大的罗氏沼虾生产区。目前斗门养殖罗氏沼虾通常的生产程序是:春季投苗时适当增加养殖密度,达到一定规格后,捕大留小,收获了一批产品,获得了一定的利润,把小的留下来越冬。这种养殖方法使经营困难的罗错沼虾生产仍然保持着0.13~0.2万hm2养殖面积,并且维持了全区30多座虾苗场的正常运作。

2002年,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各地也开始遭遇到货多价贱的困境,每公斤跌至15元。斗门区今年春天收获了1450.06hm2越冬虾,每公顷产4110kg,总产量5956t,赶在各地产品未有大量上市之前售罄,每公斤40.61元,产值24184万元,平均公顷利润75570元,起到了“避开红灯绕道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