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立字我 >科普知识 >生活科普 >心理健康 >心理教师有心病该找谁看

心理教师有心病该找谁看

更新时间:2024-03-29 02:05:24

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心理教师了,孩子们遇到不开心的事,都可以去找心理教师倾诉。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却有一个疑问:那些心理教师怎么办?他们并不是“百毒不侵”的,当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要去找谁呢?谁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随着11月的到来,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突出起来——每年的11月已经成为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从本周起,各种各样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在中小学校陆续展开。而这时,心理教师却只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

厦大教育研究院钱兰英老师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她说,心理医生也需要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按照行规,专业心理医生都要定期接受心理督导。心理医生的督导其实就是心理医生的心理医生,当心理医生出现心理问题不能自己调整的时候,他们就去寻求督导的帮助。

心理医生们实际上还有一条纪律:心理医生自己处于心理不平衡或者心理有问题的时候,不能去从业。

钱兰英承认,在国内,心理督导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高思刚证实,厦门市中小学的心理教师还没有建立心理督导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督导师的水平要比心理教师更高一级,而在目前,找不到这类人才。

高思刚说,“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成立的初衷不仅要服务学生,还要服务教师。但是,成立两年多来,前去看心病的教师“基本没有”,更不用说心理教师,原因很简单,在同一个系统的同一专业内,大家彼此多多少少都认识,谁愿意把自己的心事说给熟人听呢?

然而,对心理教师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甚至是连我们这些外行人,都已经在实践中看到了必要性。

必要性之一来自于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背景。虽然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心理教师越来越多了,但是,学校仍有不少心理教师都是中途转行——在专职从事心理教师之前,他们有的是政治老师,或是生物老师,换句话说,比起专业出身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可能更为“脆弱”。

有学校的老师惊奇地发现,这些心理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当他们自己遇到问题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焦虑和其他教师别无两样。

一位老师说,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回,学校心理教师因为工作受到校长的指责,她不知所措,当场在办公室哭诉说,学生会怎么看我?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还如何在学校呆下去?

我们的一位同行说,她也曾遇到类似的事情。几年前,因为一篇报道和一名心理教师产生分歧,她原本指望这位原来教政治的老师能表现出更多的专业素质,例如,心平气和地与她沟通,但是,这位心理教师只是不断打电话谩骂。

钱兰英说,心理教师也是人,也有心态不好的时候。当他无法定期得到心理督导,如果自身再缺乏专业修养,他很容易把自己变成了阴暗心理“垃圾桶”,时间久了,非常不利的。

另一个必要性来自于心理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如今心理教育在学校里所受到的重视,已不是几年前可以同日而语。但是,这还不够——心理教育在学校占据的地位,还无法让心理教师能充分享受这项工作带来的满足感。

不止一位心理教师曾向我们倾吐过他们的苦闷。除了必修的课程和在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咨询,他们还想做更多的尝试,例如,开讲座或触及性教育等等,但是,受限于课时和学校领导的观念,不少想法根本无法实现,毕竟,学校里还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正科”的天下。

更重要的是,钱兰英说,不要以为和孩子打交道,学校里的心理教师面临的压力就会比较小。

她说,事实上,孩子的很多问题折射出的是家庭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大人没有发生改变,孩子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而学校的心理教师的“势力”根本无法触及家长,很少有家长愿意到学校和心理教师探讨孩子出现的问题。这也使得学校的心理教师没有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这也会令他们时常感到郁闷。

钱兰英说,在目前条件下,心理教师不妨借鉴团队案例分析来突破缺乏心理督导的瓶颈。

她说,事实上,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心理医生需要心理督导,所以,从理论上讲,心理督导也需要有自己的心理督导。那么,在心理这个问题上,有谁能站在金字塔上的顶尖呢?

钱兰英说,心理督导们一般是通过团队的案例分析来使自己得到提高,在没有心理督导的情况下,心理医生也可以通过团队案例分析来完成心理督导。

她说,在分析会上,心理教师可以倾诉自己所面临的压力,或是一些无法解决的案例,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业务,也可以从同伴那里寻找支持,以此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